心梗预警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与防治

2021-12-29

 如何在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前早期准确地识别出不稳定斑块、尽早预测心肌梗死的发生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已成为迫切的问题。能否真正做到心肌梗死的未卜先知,防患于未然呢?心梗预警

心梗预警

  未卜先知心肌梗死的发生——心肌梗死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

  为了准确判断斑块的易损性,早期识别出易损患者,预测能否发生心肌梗死,需要建立包括基因学、分子标记以及影像学的早期综合预警系统。建立早期识别出易损斑块及易损患者的预警系统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

  检测您的基因型,就能知道您将来会不会患有冠心病。冠心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实验室通过全国各大区严格选择的大样本冠心病患者和对照人群的全基因组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NPR3是一个新的中国人群冠心病强关联基因。这不仅有助于理解冠心病发病机制,而且有助于开展个体化诊疗和早期预警。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血浆BDNF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BDNF有可能成为不稳定心绞痛的预警指标。深入的研究表明,BDNFVal66Met 基因多态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密切相关。本实验室率先提出TRIB3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丛集性发生的关键环节,TRIB3 R84等位基因是早期识别高危人群的有效标记物。

  颈动脉斑块也能预测您的冠心病发病几率。颈动脉是易于检测的体表动脉,通过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到动脉斑块的形态、大小和性质。研究发现应用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冠脉狭窄病变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可预示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进而预测心肌梗死的发生。我们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独立指标。我们还首次提出了颈动脉斑块形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检测血清中敏感炎性标志物预测斑块的不稳定性成为可能。大量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个慢性炎症过程,而斑块的急性炎症是导致斑块破裂,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关键因素,炎症反应越活跃,斑块越不稳定,炎症反应是斑块易损性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研究发现,通过检测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核转录因子NF-κB、纤维蛋白原、妊娠相关蛋白A、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sP-选择素、sE-选择素、sVCAM-1)、趋化因子(MCP-1、RANTES、Fractalkine)等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预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创技术如冠脉造影、冠脉内超声、冠脉内血管镜、激光相干断层显像(OCT)以及冠脉内压力、温度导丝技术也给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带来了美好的发展前景。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弥补了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CAG)只能反映血管内径的不足,可准确显示斑块的大小和质地,根据回声信号强弱的不同可以区分脂质型、纤维型和钙化型斑块,对钙质成分的识别尤为准确,根据内膜回声的连续性可以显示斑块表面的破裂和溃疡。目前,IVUS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鉴别斑块的大小和性质。

  在不稳定斑块的早期识别方面,我们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提出了斑块破裂的预测指标:在兔的易损斑块模型中前瞻性的研究发现,斑块偏心指数、斑块面积、血清高敏CRP和斑块声学密度是预测斑块破裂的独立指标。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清高敏CRP和冠状动脉重构指数是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独立指标。


标签

上一篇:脑梗的高危预警信号2021-12-22
下一篇:心梗预警未必都是胸痛2022-01-05

最近浏览:

'); })();